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03 16:29:29
大班科学教案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科学教案教学反思1

【活动目标】

1.懂得用电线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初步感知金属可以导电。

2.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3.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究。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外形特征及金属的种类。

2.材料准备:电池、电线(连着小灯泡),布条、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铁丝、记录纸、笔、断电线一截以上材料每两名幼儿一份;小熊布偶、电池演示梳理图、大张记录表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师:(出示小熊布偶)小熊家今天停电了,房间里黑乎乎的,真难受,小熊找蜡烛没找到,却找到了一个电池和一根绑着小灯泡的电线,它想用这些东西自己安装一盏灯,你们说小熊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呢?

(二)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1.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帮小熊家安装电灯。老师准备了电池、小灯泡和电线,电线的一头露出里面的电线丝,另一头的电线丝已经缠在小灯泡上了,电线的两头要连接在电池的什么地方,小灯泡才能亮起来?

2.交代操作步骤和活动规则。

师:两个小朋友合作进行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

3.幼儿两人合作开展实验探索,师重点引导幼儿尝试用电线连接在电池的不同位置。

4.以实物演示和图示演示的方式引导幼儿集体分享探索中收获的经验。

(三)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可以导电。

1.设置问题情境。

师:不好了,小熊刚安装好的灯泡电线被老鼠啃断了,电线断了灯泡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能帮助通电让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呢?

2.介绍操作材料,引发幼儿猜想。

3.幼儿实验,师指导。

4.集中交流。

(四)活动结束,提醒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活动反思】

今天县里领导来校检查期初工作。教研员和包学科领导深入课堂,听了我们学科的三节课。说实话,心里真有点发毛,毕竟科学这一学科涉猎面广,而且我又是现学现卖。今天我和四年三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的是《电》这一单元的第二节《点亮小灯泡》,课前虽然有点紧张,可自认为准备还是挺充分的。(刚刚接触这一学科,每节课都得细心准备,否则真不知道课该怎么上)但一节课下来,才知道毛病还真是不少。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意识围绕课题,但操作有问题。本学期我的教研主题是《探知前科学概念的方法的策略的研究》,本节课上想运用一下画图法,通过画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伊始,我先让学生画出印象中的小灯泡。孩子们画的'还真是五花八门,一个个灯泡残缺不全,但从外形上看还是很像的。只有两个孩子把灯泡的结构画完整了。这一环节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如果这一环节在课前完成,更便于老师调整教学策略。

2、还学生主体地位,但知识落实上有欠缺。课堂上让孩子们小组合作,想办法利用电池,导线,小灯泡,这三种材料点亮小灯泡。孩子们兴致很高,很快就操作成功,而且能够画出实物图。然后又检验了四种连接方式小灯泡能否被点亮。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强,但我忽视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如果每一个小实验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相信孩子们对本节知识掌握的更扎实。而本节课后,如果调查孩子们学习效果,会有很多孩子能点亮小灯泡,却说不出所以然来。

3、没有充分利用好生成的资源。课堂上学生在小组观察电池时,我再行间巡视,一男孩问我:“老师,电池里面的黑色的小棒是什么呀?”“那是碳棒”。看来孩子的研究兴趣很浓。如果我及时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见识一下电池的内部结构,会对学生理解电流的形成有很大帮助,而我却忽视了这一资源。

4、多余的实验材料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前我告诉孩子们去实验室上课时带好学具袋。其实本节课用到的学具只有导线和小灯泡。很多孩子们出于好奇,课堂上不按照老师的实验步骤完成,却悄悄地弄起了别的实验材料。

针对以上课堂出现的问题,我把课件进行了修改与补充,还好《点亮小灯泡》这节课才上完一节,还有六个班级可以磨合。希望今天的课能避免这些问题。

大班科学教案教学反思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钟面的构造和特点。

2、学习辨认整点。

3、体会游戏时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能够认识时钟并能初步读出整点

活动难点:

学习辨认整点

活动准备:

时钟一只,112的数字胸饰

活动过程:

一、引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12个数字宝宝,一会儿哪位小朋友表现好,我就讲给他一个数字宝宝,有数字宝宝的小朋友可以和老师先玩游戏。

师:今天呢,老师让小朋友猜个谜语,听好咯:有方也有圆,指针告时间,时针转两圈,开始新一天。小朋友猜猜这是什么?

二、了解时钟的特点,学会辨认正点。

1、对,是时钟,老师今天拿来一个时钟,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老师手上的这个时钟,然后用你们的话告诉老师,时钟是什么样子的?钟面上有什么呢?想好了的小朋友就请你举手回答吧!

2、学习认识整点。(不懂的小朋友可以举手问老师)

三、制作作息时间表格

老师准备一个统计表格,统计幼儿的作息时间,用时钟来表现。

师:我早晨看见有小朋友迟到了,我们制作一个我们丫二班的时间表吧!那样我们就可以避免迟到啦!我们呢也就是一位有时间观念的大朋友了。

事项时间(钟表)时间(数字)

起床

上学

上课

午餐

午睡

四、游戏:滴答、滴答几点钟

1、请12名幼儿戴上112的数字胸,围成圆圈扮成钟面;教师站在圆心扮指针,并随着幼儿有节奏的.滴答,滴答声顺时针旋转。当声音停止时,教师随即伸出两臂指向圈上的两位幼儿(其中一位是1 ……此处隐藏10293个字……、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结合主题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积极与幼儿多做户外活动,多给幼儿机会与空间的发展,鼓励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教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各环节中加强观察与指导,多积极多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们从幼儿感兴趣的、并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习出发,从实际出发认真制定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大家合作,互相学习、互相补充,提高了老师之间的凝聚力,增强了老师的参与意识。

(3)对师幼互动的反思,这次活动中,不单是老师和幼儿互动,对幼儿的生活习惯、活动常规还需培养。根据自己本班幼儿的情况,对幼儿在在日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改掉以前只注重结果的作法。

3、对活动效果的评析,我们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中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并围绕了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积极引导幼儿在探索、发现的环境中,我们通过谈话与交流,使我们的主题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得到开展。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多为幼儿考虑更多些活动的环节,让幼儿对镜子的好奇心,体验镜子游戏的快乐,让幼儿感知并描述勺子的反射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自己的实验结果,体验自己发现的乐趣。

大班科学教案教学反思14

活动目标:

1、了解蚕豆和豌豆的外显特征。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大小物体进行排序。

3、具有初步的语言讲述操作过程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盘蚕豆、一盘豌豆、二根铅丝、一张卡纸。

2、录音机、音乐带。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小手小手变魔术》。

二、儿童节要到了,小熊给我们送来了礼物(蚕豆、豌豆)。

1、比一比,①、看一看、摸一摸,观察蚕豆、豌豆的外显特征。

②、教师小结。

2、排一排,①、让幼儿对蚕豆、豌豆进行简单排序。

②、请个别幼儿来说说你的豆是怎么排队的。

3、做一做,幼儿动手操作把豆穿在铅丝上。

三、“豆豆秀”

①、幼儿和教师用自己做的项链、手镯等打扮自己。

②、幼儿随音乐自由展示自己的作品,活动结束。

四、延伸活动:

用豆做出不同的作品。

活动反思:

结合小班幼儿发展手部小肌肉的目标和要求,我们通过认一认、闻一闻、比一比等各种感知觉让幼儿全面认识各种豆子。我们还增加新鲜的蚕豆、豌豆请幼儿剥豆,让幼儿体验豆子的各种特点,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大班科学教案教学反思15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倾听、操作发现使幼儿知道蚯蚓外部特征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活动使幼儿懂得保护蚯蚓。

3、培养幼儿大胆的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四个装有泥和蚯蚓的盆、水盆、抹布、塑料工具。

2、食用盐和糖若干。

3、投影仪、和相关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察蚯蚓及外部特征

1、观察泥土找蚯蚓

师:请小朋友用工具拨一拨泥土,找一找蚯蚓在哪里?

(引起幼儿兴趣,初步感知蚯蚓的生活环境,为下文做铺垫)

2、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

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蚯蚓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上面没有什么?

(简短的引导幼儿观察让幼儿自己发现蚯蚓是没有眼睛、耳朵、鼻子和腿的)

教师小结:蚯蚓的身体是长圆形的,身上有好多节环形,一头细一头粗,在身体前端有一个像戒指样的环扣,它没有眼睛、耳朵、鼻子和腿也没有骨骼。

(这里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投影,让幼儿更清楚的看到蚯蚓的外部特征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得出结论)

二、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

1、蚯蚓的生活环境。

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蚯蚓生活在哪里?把它放在水里能生存吗?

(引导幼儿对比蚯蚓在潮湿的土里和水里的活动进行观察探索)

教师小结:蚯蚓生活在潮湿、阴暗的泥土里,白天藏起来晚上出来找东西吃,它不能在水里生存会淹死的,所以下完雨的时候因土里的水份增多,我们会看到蚯蚓钻出地面来爬树的。(这里可以出示不同环境里蚯蚓的图片如:菜园里、粪土里、砖瓦堆等让幼儿更多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

2、蚯蚓喜欢吃的食物。

师:蚯蚓是怎样找食物吃的呢?它吃什么呢?

(引导幼儿观察蚯蚓蠕动的身体和把蚯蚓分别放在盛有盐和糖的容器里进行观察现象)

教师小结:蚯蚓是靠身体的向前拱凸起来的姿势活动的,它的触觉很发达能感觉到食物和震动。它喜欢吃一些有机物如:枯叶碎片、家畜的粪便、没有毒的生活垃圾腐烂的草根树叶等蚯蚓是杂食动物,实验证明它不喜欢吃咸喜欢吃甜性食物。所以被人们称为环境保护的卫士

3、摸摸蚯蚓。

师:请小朋友大胆的用手摸一摸蚯蚓会有什么感觉?它用什么呼吸?

(鼓励幼儿消除害怕心理,大胆的尝试探索)

教师小结:蚯蚓身上有一层黏液可以帮助它在泥土里穿行,也可以保持体表的湿度进行呼吸。

4、切断蚯蚓

师:现在老师把这条蚯蚓切断后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这里老师可以进行投影放大影像,再次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其观察发现。)

教师小结:当蚯蚓不小心断成两节后,它不会死而且还会长成两条蚯蚓,具有再生功能。

三、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1、具有松土利于农作物生长的作用。

师:生活中蚯蚓在土里进行翻拱觅食的时候起到一个松土的作用,把有机物如:树叶、草根动物粪便拖到地下产生大量肥料,还有蚯蚓自身排除的粪便都是一些利于农作物生长的肥料,故此,我们要保护蚯蚓,它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幼儿产生要爱护蚯蚓之情,保护蚯蚓)

2、具有入药治病的作用。

师:蚯蚓在药名中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地龙,它可以入药治病,所以现在会有专门饲养蚯蚓的人来饲养它们。

(我想地龙这个好听的名字一定会让幼儿记住的)

活动反思:

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幼儿兴奋紧张的场面比如:在摸蚯蚓环节时有的孩子胆小不敢摸、或者壮大胆把蚯蚓捏死的意外,我们要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和处理好该事情,让幼儿处于一种轻松、自然地状态下完成认知。《纲要》提出: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它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整个过程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应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大班科学教案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